发布时间:2010-01-19

力争2015年实现医疗卫生一体化

阅览次数:250次


市政协经广泛调研形成建议案,

建议加大投入解决资源分布不均人才招聘难问题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深圳市两会即将举行。这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了总结回顾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以来我市人大、政协所取得的工作成就,为今年市“两会”的召开营造良好氛围,本报今起推出“深圳两会前奏”专栏。敬请关注。

深圳新闻网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前几天,家住西乡的余先生带着妈妈来到市人民医院看病。从出门到抵达医院,他们足足用了1个半小时。“大家都想在家门口看病,但是妈妈患了肝胆结石,可能要做手术,只能到大医院看了。”余先生无奈地说。

由于历史原因,原特区外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大滞后于原特区内,各种医疗资源差距明显。为此,今年市政协把“大力推进深圳医疗卫生一体化”作重点调研课题,市政协主席白天和副主席张效民、林洁牵头,市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与50多位宝安、龙岗区政协委员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到宝安、龙岗、光明、坪山新区等原特区外14家基层医院和社康中心调研,并广泛征求了有关职能部门、医务人员意见,最终形成了《关于加快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深圳医疗卫生一体化的建议》,拟在即将召开的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作为市政协建议案向大会提交。

现状:

四大问题困扰原特区外医卫事业

建议案深入分析了原特区外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四大问题。

问题一:资源不均 63%人口仅有47%卫生资源

“目前原特区外各区、街道尚无一家三甲医院。”建议案指出,原特区内外医疗资源和服务的供需矛盾非常大。以医生、床位两个核心资源为例,占土地面积的80%、人口63%的原特区外地区却只拥有47%的卫生资源。如宝安、光明新区每千人医师数、床位数为1.22人和1.51张,远低于原特区的3.15人和3.29张。另外,医疗投入资源也严重不均,2009年原特区内人均卫生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为508元,而龙岗区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建设投资才89元。

问题二:欠账太多 临时板房当输液室

坪地人民医院输液室是临时搭建的板房;坑梓人民医院由于供电设施配备不足,空调难启动,患者在高温闷热的天气下只能吹着风扇候诊和输液;坪山新区人民医院仅有一台2001年投入使用的单排螺旋CT机……建议案指出,原特区外基层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医疗设备配置及医院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亟待改善。

问题三:人才引进难 临聘人员占了六七成

建议案提出,原特区外医院在人才的引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与困难:一方面,符合条件的医务人员更愿意到市区的医院工作。另一方面,数量庞大的临聘人员因种种原因又考不进调不进。建议案指出,宝安、龙岗两区临聘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达60.9%和58%;坪山新区两家公立医院临聘人员所占比例超过60%,社康中心临聘人员达70%。临聘人员工资水平低、同工不同酬,因此流动性大,对医院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问题四:项目进展慢 新安医院奠基3年仍“难产”

建议案提出,一些新建医疗卫生项目用地批复周期长,致使一些新建或扩建项目进展缓慢。如宝安区市属新安医院,被列入市“十一五”规划重大卫生项目,2008年底举行奠基仪式至今仅完成初勘、详勘等前期工作。“十一五”规划的宝安区妇幼保健院迁址重建,新建民治医院、大浪医院等项目,有的连前期工作都还未完成。如龙岗区沙湾医院选址重建项目,由于医疗卫生用地规划难,几经周折被迫流产。

建言:

加大投入均衡资源分布

建议案从区域医疗资源调整、加大财政投入以及完善人才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建议一:

每个功能组团区域建三甲医院

建议案认为,应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原则,尽快缩小地区差别,努力实现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化。要加快推进新安医院、宝荷医院、新明医院和聚龙医院的建设步伐。倾斜政策加大对老旧基层医院改造升级的扶持力度。

另一方面,建议案提出,要根据区域需要调整原有医疗卫生建设规划,每个功能组团区域内均应有起龙头作用的三甲公立医院的布局和建设,以达成卫生资源一体化、均衡化配置。

建议二:

财政扶持原特区外基层医疗机构

建议案建议,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科学使用财力,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一方面要加大对原特区外基层医疗机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适度集中,倾斜扶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原特区外医疗设备配置方面的投入,尽快改变目前急症危症重症抢救设备缺乏,基本医疗设施残旧和老化的现状。

建议案还建议,要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建议三:

三年内分期分批解决临聘人员问题

建议案建议,一是改革医疗卫生高端人才引进制度,制定适合边远区域医疗卫生人才引进的政策。对特区外急需学科带头人的医疗机构,可适当放宽限制,降低门槛。

二是加快推进公立医疗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改革。建议市编办和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在医院实行员额管理制度,核定医院的员额总量,允许医院在员额总量内自主设岗、自主招聘、自主建立薪酬分配制度,消除医院工作人员身份多样化、同工不同酬的弊端。

三是制定科学、有效、适用的临聘人员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基层医院临聘人员多、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争取用3年的时间分期分批逐步解决现有临聘人员的问题。

建议四:

把民营医院建设纳入公共医疗体系

民营医院是我市卫生医疗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建议案提出,应当制定政策,鼓励、扶持和引进一批高品质民营医院,逐步把民营医院建设纳入公共医疗服务体系。高端化服务和特色化服务的民营医院、外资医院,应优先安排在原特区外地区。


Copyright (©) 微电脑治疗仪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235029号